“泰山优居·房暖万家”系列报道之一 住房优质化高质量发展撑起群众“安居梦” (马鑫)安居才能乐业。住房问题一头连着民生,一头连着发展,“住有所居”承担着人民群众对住房的朴实期待与梦想。十八大以来,我市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持续推进,住房保障体系和住房市场体系更加完善。尤其是近年来,泰安市委市政府刀刃向内解决房地产领域历史遗留问题,持续推进棚户区和老旧小区改造,更是让百姓实现了从“有居”到“优居”的转变。千百年前,诗人杜甫关于“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唤,如今在泰汶大地上正一步步照进现实,“有得住、住得好”的梦想正在实现。 惠民生 群众“宜居”更“优居” 保障性住房是面向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政策性住房,被很多人理解为“边缘地段、边缘质量、边缘价格”。泰安市委、市政府坚持把城市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在市区最好的地块建设保障房,将解决困难家庭住房问题摆在突出位置,连续10年将此项工作列为为民要办的实事项目,先后建成购买了惠普家园东西南三个小区、惠丰园、润丰园、高铁A区等10个保障房小区。环卫工人、公交司机、外卖小哥、新就业大学生等“新市民”群体住进公租房,也同本地户籍人口一样得到保障。公租房实现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基本应保尽保,中等偏下收入家庭住房条件得到有效改善,新就业无房职工、城镇稳定就业外来务工人员住房困难得到有效缓解。家住惠普家园东区的鞠芬作为保障房政策的最早的一批受益家庭,已经在小区生活了9年,这是他们一家人赖以休憩的港湾。鞠芬和丈夫收入微薄,既要照顾老人、又要养育孩子,面临很大的生活压力。“要是没有保障房政策,我们根本买不了这个位置的房子。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圆了我们一家人的安居梦,缓解了经济压力,让我们过上了好日子!”鞠芬说,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他们对未来生活充满了希望。 老旧小区改造关乎城市居民幸福指数。在泰山区泰前街道农大社区,路面平整了、“空中蜘蛛网”不见了、私搭乱建拆除了,整体形象有了很大提升。同属于老旧小区的岱岳区堰岭小区有着31岁“高龄”,曾是一度无人管理的“真空”小区。“小区里有40多栋居民楼,以前没有施划停车位,车辆乱停乱放,堵路又堵心。”居民王阿姨告诉记者。通过老旧小区改造,不仅拓宽硬化道路、施划停车位、增设门禁监控及照明设施,还增加了健身、休闲区域,安装了休息座椅和安全防护栏杆,还开发了智慧助老系统,设立了党群服务中心、暖心餐厅等,老旧小区走出了“现代范儿”,居民的安全指数和幸福指数大大提升。“晚上,中老年人喜欢在小区广场上跳舞,但是广场上没有灯,大家很不方便。如今,广场四角安装了太阳能路灯,大家晚上可在这里休闲娱乐、拉呱聊天居民之间的关系更近了。”居民王阿姨说。 民生大于天,每一位为泰城发展贡献力量的市民都应普享受政策改革之光,越来越多的家庭感受到泰安这座城市带来的温暖。截至2020年,我市实施各类棚户区改造21万套,累计建设保障性住房3.3万套,累计发放租赁住房补贴9500余户6310万元,累计改造完成2005年前成的老旧住宅小区99个项目、6.16万户、565.79万㎡。我市保障房项目先后荣获国家建设质量最高荣誉——“鲁班奖”、“全国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劳动竞赛优秀工程项目”、“全国建设工程管理成果一等奖”等荣誉称号,以良好质量取信于民,真正把民生工程打造成广大人民群众满意的民心工程。 守初心 攻坚克难纾民困 2019年12月,在泰山区双龙居小区居住的王文胜终于拿到了自己期盼多年的不动产证,激动之情溢于言表。“就卡在这一个材料的问题上,多少年了办不了证。今天拿到证了,悬着的心也放下了,住得也踏实了,真是没想到啊,太开心了!”随着住房制度市场化改革,商品住房发展迅速,人们有机会享受到更好的住房条件。然而,在房地产市场发展过程中,一些历史遗留问题成为了城市发展道路上难啃的“硬骨头”。市委决心集中整治困扰群众入住多年无法办理不动产证的问题,2019年7月9日,成立房地产开发历史遗留问题专项整治“7·9”工作专班,以“坚决不把历史问题再留给历史”的责任担当,开展集中整治攻坚战。市委书记崔洪刚多次亲临专班调度指导工作,市委常委会4次专题听取房地产历史遗留问题专项整治情况汇报。市长张涛担任专班组长,深入现场调研,集中研究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和有效途径。市委、市政府先后召开56次会议进行分析研判,审慎决策。7名市级领导同志带头包保10个最复杂的项目,集中精力攻克最难啃的“硬骨头”。专班下设综合协调、政策研究与登记发证、税费核算征缴、小区配套、调解仲裁、依法办案等10个工作组,从31个部门单位抽调109位骨干人员,集中办公、协力推进。坚持“尊重历史、实事求是”的原则,创新“流程再造”,采取“容缺受理”,通过专班集中会审,打通了小区办证的障碍。同时,按照“管当下、利长远”的思路,出台建立了一系列平台制度力保房地产市场规范有序发展。集中在市区范围内解决了346个、847万平方米问题项目办证难题,其中,整治规模最大的双龙居小区面积达到25.7万平方米、涉及群众近2000户。惠及7.5万户家庭、近23万人,解开了百姓“心结”,赢得了群众“点赞”。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新华社、大众日报、山东电视台等媒体先后对我市专项整治的成效做法进行了报道。“7·9”专班获得省“攻坚克难奖”先进集体称号、2名同志分别荣获省“攻坚克难奖”先进个人、市委新时代泰山“挑山工”先进标兵(个人)称号。集中整治结束后,许多群众纷纷表示房子拿到证那一刻的喜悦真的是无以言表。“有了不动产证,孙女顺利入学,我们业主真心感谢市委、市政府,真的是解开了老百姓心里的大疙瘩!”家在宝龙国际社区的魏健康激动地说。 暖民心 红色引擎激活力 此心安处是吾乡。近日,家住鲁商中心的李女士不仅领到了房产“红本本”,新成立的社区红色物业更让他觉得真的在这个城市安下了家。“感觉就像住在公园里一样,社区不仅绿化环境好,还有健身、体检、早教、维修一条龙服务,社区物业服务中心功能现在也很完备,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上早教课,这样的生活对老百姓来说就是幸福!”正陪孩子上早教课的鲁商中心住户的李女士告诉记者。物业服务管理在健全城市治理体系、提升社区居民获得感和幸福感上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市将小区物业管理攻坚列入为民要办的10件实事,以党建引领物业管理创新。在这场小区物业升级攻坚战中,我市开展红色物业宜居泰安暖心工程,市委组织部门亲自牵头推动,建立社区党委-网格党总支-小区党支部“金字塔”型党组织体系建设和三级共商机制,发挥了“压舱石”作用。市区实现住宅小区物业管理全覆盖,2097个小区建立了2757个小区党支部,业主组织组建率100%。一举破解了多年未能解决好的物业收费难题,15个试点社区物业收费由原来不足50%提升到90%以上,全市物业费收缴率达到84.8%,推动建立公益性物业实体,无人管理小区全面实现兜底管理。“通过实施‘红色物业·宜居泰安’暖心工程,发挥党建引领红色引擎作用,融洽了社区、物业、业主三方关系,全市物业服务品质明显改善,小区管理正从‘不愿管’‘无人管’逐步实现‘齐抓共管’,开创了物业服务良性互动的新局面。”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党组副书记、市房产管理服务中心党委书记、主任王海峰告诉记者。 筑宜居 城市生活更美好 城市宜居,生活美好。从“住有所居”到“住优所居”,打造一座和谐宜居、富有活力的城市,让人民群众居住生活更加便捷、舒心,这不仅是市委、市政府的庄重承诺,更是560多万泰安人民的深切期盼。 64岁的张爱树作为我市第一批参与购买商品房的业主,对家里的住房条件改善颇有感触。1984年,他在刚刚建成的迎春小区购买了一套房子。20多年过去了,一开始还挺高大上的房子现在也落了伍。“当时这是泰安最好的房子,那时候能住楼房很时髦了。现在日子越过越好,房子也越盖越好。这不,跟着孩子现在又住上大高楼了,小区环境也好,上下楼也方便,没事就和老伙伴们打个牌下个棋,过得很舒心”张爱树老人告诉记者。 十八大以来,泰城房地产业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房地产开发企业从270家发展到现在400家,累计新建商品房4973.09万㎡、43.01万套。许多人和张爱树一家人一样,从“有房住”到“住好房”,从“住好房”到“更宜居”,住房生活实现从“居住需求”向“舒适需求”转变。市委、市政府从城市长远发展的高度出发,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严格执行商品房预售许可和资金监管制度,推行商品房预售资金全过程监管,累计监管房地产开发项目420个、监管资金1047亿元,监管项目实现全覆盖。强化租购并举,大力培育和发展住房租赁市场,着力推进以政府为主提供基本保障,逐步健全满足居民多层次居住需求的住房供应体系,建立房地产交易信息日报制度,定期开展房产中介市场专项整治,实现了全市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2019年6月,泰安市房屋网签备案联网成功,我市成为全省第一批设区市完成房屋网签备案全国联网的城市,走在了全省房地产市场信息系统建设工作前列。2020年9月,在全省率先推行商品房网签即备案,简化办事流程,提高了工作效率,服务群众“零距离”。“以前办理商品房合同网签备案,得带着纸质合同去房管部门加盖备案章。一个项目几百套、多的时候上千套,一周能办完就不错了,晚了还可能影响购房人贷款的发放。现在我们自己在网上签订好合同,自己接着就可发起备案,再也不用带着合同来回跑了。”山东华新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工作人员说。 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泰安,这座具有二千多年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正以其独有的生态宜居建设焕发出新的活力,一座历史悠久的全国文明城市愈发生机盎然。如今,群众“住优所居”的梦想已经成为现实,安居乐业不再是奢望;未来,560万泰安人民将继续在泰山脚下,共同建设“房暖万家”的魅力新泰安,向建设新时代现代化强市奋力迈进。
|